毕业论文和学术选题的9个基本原则

3996
    


来源:
Licence:
联系:
分类:
平台:
环境:
大小:
更新:
标签:
联系方式 :
免费下载 ×

下载APP,支持永久资源免费下载

限免产品服务请联系qq:1585269081

下载APP
免费下载 ×

下载APP,支持永久资源免费下载

下载APP 免费下载
下载 ×

下载APP,资源永久免费


如果出现不能下载的情况,请联系站长,联系方式在下方。

免费下载 ×

下载论文助手APP,资源永久免费

免费获取

如果你已经登录仍然出现不能下载的情况,请【点击刷新】本页面或者联系站长


论文选题的9个基本原则

#小编推荐-智能有效的学术论文降重、查重和文献工具下载:https://qr10.cn/DN0jXG#

在写作论文时,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该写什么?题目的选择,关系着论文的成败,因此决定论文题目时,必须经过审慎的考虑。

题目的决定在于提供一个可以遵循的研究方向,并界定个明确的研究范围。题目的选择涉及写作者的经验能力与写作的时限。因此,写论文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挑选一个作者有兴趣、愿意并且值得花时间去研究的题目。当然,作者所选的题目不能太大,一定要有充裕的时间来得及于限期内完稿,但题目也不能太小,必须要能找到足够的资料,以免言之无物。所以,写作论文的第一件事,便是慎选论文题目。选择题目关系着论文的成败,在决定论文题目时,必须经过审慎的考虑和选择,语云:“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慎始”最为重要。本章中,仅就一般性论文的写作,在选择题目时,所应注意的一些原则,提出讨论。

#小编推荐-智能有效的学术论文降重、查重和文献工具下载:https://qr10.cn/DN0jXG#

一、选题应依志趣

怎样发现或选择论文题目呢?当着手写论文时,若是教授没有指定要写哪一类的题目,需要靠自己选择题目时,首先作者应考虑的问题,是必须对所选择的题目有其浓厚的兴趣,乐于作更深入的探讨。最简单的理由,是因为作者要花相当一段时间接触并研究这个问题。从看书、找资料,到分析撰写,如果没有兴趣,必定事倍功半。兴趣是一切行为的动力,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才能努力不懈,忠实而深入。有了兴趣才能发挥潜能并提供贡献。因此,如果教授没有指定研究报告的题目和范围,作者可就其本身的兴趣、本身的学术背景和条件,以及以往曾经选修过什么样的课程,作一权衡,以决定适当的题目。陶孟和先生在论科学研究时曾说:“一个人的实际生活,常包含多方面的兴趣,而历史上许多的发现与发明,也由研究以外的兴趣所引起。专一的兴趣,仅属于少数人的特质,并且也不见得是一种健全现象。但是在研究工作上,则必须具有这个为研究而研究,为了解而努力的态度。”①这种探讨宇宙事物兴趣与科学求真的精神,是作论文必不可少也最需重视的条件。

二、对所选题目应有相当准备

作学术研究的人,对所选择的题目必须要了解适当的背景。在写论文之前,作者虽不一定需要对所选的题目完全内行,但必须有适当的准备。譬如要从事有关中美贸易对台湾经济影响的研究,必须对经济学及国际贸易要有适当的认识;要研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的“超越论”(Transcend mentalism),必须对美国文学以及西洋哲学有基础性的认识。同时要注意所选题目是否涉及外国语文,如果对所研究题目的外国语文没有相当基础,仅知道本国或地区的文字,以致材料不能蒐集齐全,则观点自然流于褊狭,研究时所遭遇的困难必然增多。此外,研究现代的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都需要适当的研究工具,诸如统计方法等,如果从事这类统计调查资料的研究,没有适当的训练,必然是吃力而不讨好。

三、题目宜切实,不宜空泛

选择题目时切忌空泛而不切实。题目若太空泛,观念容易混淆,不容易得到明确的结论,也找不出重心所在,其结果必然言之无物,漫无目标,一无是处。这种论文不是现代科学中所说的论文,尽管说的如何天花乱坠,对于研究本身,却无多大价值。

此外,有些题目往往不值得花时间去研究。我们常听说“小题大做”,若干细枝末节的小题目,尤其是妇孺皆知之事,无须小题大做;但遇到要推翻一般妇孺皆知的公理时,不但需要小题大作,而且值得大做特做。最有名的例子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推翻以往学说,提出地圆说,在当时确具有其时代意义。又如:1898年2月15日,美国军舰“缅因号”(Maine)在当时西班牙殖民地古巴哈瓦那港作友好访问时,因爆炸而沉没,成为导致美国与西班牙战争的近因般历史学家都接受当时美国为此事所提出的调查报告,认为美国军舰“缅因号”是被西班牙所破坏。当时美西战争中,美国还有“毋忘缅因”(Remember maine)的口号。后来美国海军上将雷克福(Hyman c.Rickover)引用科学证据,著书指出“缅因号”系因内部机械爆炸触及船上火药而沉没,并非外来的人为因素所破坏。这种提出新论点的翻案文章,自然不在前面所说家喻户晓的事实之列。

四、题目宜新颖致用

学术研究的目的,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和价值,任何研究论文都应以致用为目的,所以选择题目,必须新颖实际,能与实际生活有关者为佳。学术研究如依据个人兴趣而完全不顾时代的需要,必定会成为玄谈空论,与人类生活毫不相干。我们虽不应用狭隘的实利主义来批判学术价值,但学术研究假如完全抛弃功用的目标,就很容易变成玄虚荒诞、枉费精力、毫无意义。因此,理论与实用必须相互为用。根据以上的理由,如果论文的题目能对新问题从事新的研究,发现新的学理,创造新的原则,那是再好不过了。不过,我们也可以用新的方法研究老问题。研究老问题时必须首先反问,这个问题是否有再研究的价值?资料是否已有增加?前人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否仍然可行?譬如说,八股文的写作现在早已废止,如果某人现在从事研究“如何写好八股文”?或“八股文的作法”,即使能把八股文的作法都研究透彻,毕竟对现代学术毫无补益。此外要注意不宜选太新的题目,因为题目太新,资料往往不足,无法深入讨论,很可能迫使作者半途而废。同时一篇研究报告必须要有事实依据,需要参考许多不同的资料,不能凭空杜撰。

五、避免争论性的题目

学术研究首重客观,一切玄谈空论或是由来已久、僵持不下的问题,常会受到主观感情的左右,而无法以客观科学的事实加以佐证。譬如讨论“男女之间有无真正友谊存在”时,全要看当事者双方所持态度而论,纸上谈兵,往往是隔靴搔痒,毫不相关。

因此,我们应该避免主观或白热化的题目。同时,由于研究论文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客观,以科学的资料作为结论的基础。假如研究者已有强烈的主观意识,例如选择“从厕所文学看现代大学生活”为题,则在执笔之初,其态度就很难客观,因为在厕所涂鸦的学生,只是大学生中少数中的少数,从少数中的少数反映整个现代大学生,难免以偏概全,除非能改从另一个角度研究此问题,譬如“从厕所文学看偏激学生(或无聊学生)的生活变化”,惟是否偏激学生,就一定会在厕所涂鸦乱画,则又是一个需要求证的问题。因此,诸如此类的题目应该避免。此外,在论文写作中,要尽量避免不切实际的个人意见,同时也不要仅陈述问题的面,而失去论文的客观性。

六、避免高度技术性的题目

学术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固然在探讨新的知识,开辟新的学术领域。但是,我们必须量力而为,否则“眼高手低”,一定无所成就。因此,原则上宜避免高度技术性的题目,除非是少数专家的研究报告,否则一位普通物理系学生,写一篇有关“J粒子的发现与影响”的论文,充其量只是拾人牙慧,或是一些肤浅的心得罢了。对于初学者,这就是吃力而不讨好的研究工作,也非恰当的选择。

七、避免直接概括的传记

直接叙述式的传记,容易造成像百科全书式的文章,或者变成试图以很短的时间,为某人做盖棺论定的叙说,这是非常吃力不讨好的工作。通常以选择某人生平的某一段时间,或是作品的某一方面,或者是影响此人一生的某些事件,作为大学生学期论文报告的一部分,则比较实际。因为要为人写传,不是件容易的工作。美国一位研究马歇尔将军(George c.Marshall,1880—1959)传记的专家勃克博士(Forrest o.Pogue),就为了书中有关马歇尔在中国调停国共问题而远涉重洋,专程来台与政府有关人士交换意见。这可以说明真正要写好一部传记是多么不容易,更不是一个大学生在一学期中所能完成的工作。

八、避免作摘要式的论文

知识的累积固然必须作一综合分析,但是如果只有资料的综合而没有新的主题和论点,都不合现代论文的作法。因此除非有新的创见,否则单是重复别人已经发现的论点,只是炒冷饭的工作,没有学术价值。

九、题目范围不宜太大

题目范围宜小,因为题目太大,反而不易着手。有些人做文章常喜爱选择大题目,他们以为题目范围大,材料必多,殊不知题目愈大,材料过多,反而不易一一加以细读,愈难组织成章,愈难有系统。如果勉强凑合成篇,不过是概括笼统的陈说,难免百病俱呈,前后矛盾。反之,题目范围若小,材料容易搜集整理,观点亦易集中,往往可以从详细的研究而达到超越前人知识领域的创境。

题目大小的决定,主要是靠资料作决定,资料之有无,又常随时间与空间而定。论文作者一定要对附近图书馆及环境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才能知道什么题目有足够资料可以写。古谚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材料一定做不出好文章研究报告与写论文一样,固然需要作者独到的见解,但最重要的仍必须有充分的资料作为佐证。由于我们对材料的整理及观念的选择.题目的范围也会随之而升降。

对于论文,我建议的写作顺序如下:

Method → Data→ Results→ Introduction→ Discussion→ Conclusion→  Abstract → References。

论文各部分写作内容与注意事项

1、Abstract

标准摘要五句话,包含五个层次的内容:

1.1 Introduction: 为什么要进行本项研究,现状中本项研究的缺失或者做了但是存在不足;

1.2 Method:用什么方法做这个研究;

1.3 Data:用什么样的数据来验证你的方法;

1.4 Results:从研究中得出什么结论;

1.5 Implication:得出的结论对研究领域和实践有什么意义(理论与实践意义)

2、Introduction

2.1 Research background:目的是证实该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如这一类问题造成的损失很严重,因此研究这一问题很重要。

2.2 Research problem:在上述的这一大研究背景下,要做什么问题(或者方面)的研究;在上述的这一大研究背景下,这一研究可以在哪些方面解决现存的实际问题。

2.3 研究现状:别人已经做了哪些东西,别人已经做过什么,发现了什么样的问题?

2.4现存的研究有什么问题与不足:别人有什么没有做过?为什么别人没有做得更好?并说明这些研究不足会带来严重后果。

2.5本研究的目标(objective)和研究范围(scope):本研究弥补这些问题中(这些没做过或者做过没做好的问题中)的哪些不足,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去弥补不足。陈述本项研究的范围局限,并高度概括本论文研究结论。

2.6文章结构:本论文的后续部分的基本内容架构。

3、Literature review

Literature review证明与说明两件事情:一是研究目标的设定是有意义的;二是你在本研究中采用的方法是可靠的、有效的。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3.1对选题(你找到的研究问题)的justification。即对做过没做好或者没做过的研究问题,

在这个研究领域,针对research problem而言,让读者明白本项研究是有意义的;

3.2现存文献中对本文值得参考并可借鉴的东西,包括分析工具和成果;

3.3非相关或者相邻研究领域值得借鉴的东西,侧重于可借鉴的研究方法。

3.2与3.3就确定了研究方法。

补充说明:注意introduction 2.5中的研究目的与研究范围的区别。Scope:如洪水发生后带来

10个后续问题,本研究只考虑了6个关键问题。在Literature review 3.1与3.2中应该对scope进行说明和辨析,即说明我为什么留下这6个问题,去掉其他4个问题。

小结:文献综述不是综述文献,而是去找到问题,不是为了综述而述。并不在于对所有的相关文献作详尽描述和总结,应该是对相关研究现状的高度概括。至此,已经把研究问题、研究目标、研究方法明确了,并且对它们已经证明了、辩护了。

4、Method

此部分主要是对方法的描述。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4.1研究策略(Research strategy),总概研究过程。要做这样的一个研究采用一个什么样的研究策略:即所采用的研究思路。

4.2数据采集的方法。建立在对研究问题深入认识的基础上,需要采集什么样的数据(变量)。

这里的数据的概念是泛泛的,不是指具体的数据,而包括数据结构、变量(考虑的因素)。

4.3数据的分析方法:如数学分析、逻辑分析(推理)、统计模型等数据分析方法。统计模型(模型的建立、模型校验(模型计算)、模型推断(在算的过程中所推断出的一些结果)、模型评价与对比)。

5、Data

主要围绕data,对你所收集的数据做一个简要的描述,描述所收集的数据的特点。如从哪个机构得到一个数据,有什么样的特征、变量的期望值、方差、中位数、最大与最小值等。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

5.1数据的来源、采集数据的时间周期、描述性的统计值

5.2对所收集的数据的初步的处理方法。

6、Results

运用所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即模型的建立、模型校验(模型计算)、模型推断(在算的过程中所推断出的一些结果)、模型评价与对比)得到的模型分析结果。应该着重对所得出的重要结果进行描述,不需要对所有的结果进行描述。

7、Discussion

Discussion就是针对所得出的结果做横向或者纵向的对比和讨论,包括自己的结果之间的比较、自己结果与别人结果之间的比较;如果结果存在差异性,并对结果之间的差异性的成因作讨论分析。这样的差异性分析进一步加强了本研究的重要性。可以进一步地验证:对所提出的观点做数据方面的支持。

注意6和7的区别:Results强调清楚地陈述研究结果,受制于数据分析方法(模型建立、模型校验、模型推断、模型评价)的框架制约。而Discussion强调把结果打乱,提出最值得讨论和有意义的结果,是对本项研究所得出结果(results)高度抽象的产物。

写discussion的三重境界:一是得出与人家相同的结果(意义不大);二是得出不同结果,但是不讨论差异性成因(需要升华);三是得出不同结果,并作差异性成因分析(较高水平)。

8、Conclusion

标题可以叫conclusion,但是实际包含四个内容:

8.1 Conclusion。

8.1.1研究过程:对研究过程的综述。在期刊论文中可以不写,但是在学位论文中一定要写。

8.1.2该研究得出的结论:这个研究成果不是Results和Discussion的复述,而是对Results和Discussion的更进一步的抽象和概括。

8.2 Implication:从研究结论中所反映出来的对该研究领域的贡献以及启示,更侧重于启示。

8.3 Limitation:所得出的研究结果(该研究结果)的局限性。Limitation与scope是两回事,但两者相关,有差异性,其差异性体现在scope针对的是研究范围,在该研究范围内,你的研究结论是成立的,有效的,在scope内是绝对不能被人家挑毛病的;limitation要承认即使在

scope内,由于数据的有限性和方法的不完备性所导致的局限性。总之,limitation的成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scope所造成的limitation;另一方面是由于数据、方法所造成的limitation。

8.4 Future study。基于两个认识(一是对limitation的认识,二是对本文结论的implication的认识)所提出的后续研究课题。

9、References

就是一个字:consistent,文献列表和标注的一致性。应该与刊物格式要求一致,不同journal格式要求不一样。更为重要的是自己论文格式前后要一致,包括标点符号等。

怎样缩小论文题目的范围

对写作论文的同学而言,最感困难的问题,就是如何找到论文题目的范围。

一般趋势是喜欢选择大的题目。中国人喜欢从大处着眼,以致大到无法在学校所指定时间内交卷。写篇好的研究报告或者论文,最好从小处着手,这并不是说要将已选好的题目轻易放弃,而是希望能将题目的范围作酌量减裁。题目太大,往往无法作更深入的钻研,也就失去了研究的目的。

当遇到大的题目时,可由以下几点作为考量缩减范围的因素:

第一, 由问题某一特殊的面加以申述。
第二,将题目限定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
第三,从某一特殊事件看此问题。
第四,将以上三个因素合并讨论

譬如说我们希望研究的问题是有关台湾的少数民族,考虑第一个因素时,我们可以专门讨论台湾少数民族中酋长或妇女的地位,或者他们与平地同胞的融合问题,或者他们的服装与菲律宾原住民的服装有何不同等,就可以将大题目缩减到一个较小的层次。

讨论第二个因素时,我们可以研究日据时代台湾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等。

从第三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讨论在雾社事件中台湾少数民族所扮演的角色等。

在第四个范围中,我们可以叙述光复后台湾少数民族经济生活的改变等。

以上四种办法都可将一个大的题目局限缩小至某一个层次,乃至于某一范围中,而加以特定的研究。如果能因此而有所成就,这篇论文也就很有价值。

下面将就如何选择题目及缩小题目范围的方法,再举两例:

一、基辛格与全球权力平衡
1.从战略武器限制谈判看基辛格(美国前国务卿)的全球权力平衡。
2.越战时期基辛格全球权力平衡战略的运用。
3.中共在基辛格全球权力平衡战略中所扮演的角色。
4.1973—1975年中国大陆在基辛格全球战略中的角色。

二、总理衙门的组织与功用
1.总理衙门与近代中国外交人才的培养。
2.1900年初期总理衙门与中国外交。
3.总理衙门在庚子事变谈判中所占的地位。
4.清末自强运动与总理衙门的人才培养。

关于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一篇规范的研究论文所必须的要素。何为文献综述呢?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和研究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全面、深入、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确认该论文所研究的问题与以往同类或同领域论文相比较所具有的价值及在选题或研究内容与方法上是否具有创新性或新的进展。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后人总是踩在前人肩膀上的。因此,文献综述事实上就是在寻找和确认前人肩膀究竟在哪里的过程。在科学研究中,如果缺少全面系统的文献综述工作的话,该项研究很有可能只是踩在别人的腰上,甚或是没踩到前人任何部位即踩空了或者踩偏了。另一方面,文献综述也有助于编辑和审稿人迅速有效地对该项研究的价值予以判断。由此说,文献综述其实对提高投稿的命中率是有一定帮助作用的。
一、文献来源
文献来源是指你想阅读的文献从哪里来。对于专业研究者而言,毫无疑问,文献来自于专业出版物,主要包括期刊、图书以及部分报纸的理论版等。随着数字出版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数字期刊也逐渐成为文献的来源之一。但总体上,目前还是以纸质版的专业出版物的电子版为主要的文献来源。大学和研究院所的科研工作者所在机构的图书馆一般都提供较为全面丰富的电子资源文献。最为常见的数据库包括中文和外文两种。
如下是常见的中文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资源(含期刊、学位论文、会议、成果等)•读秀学术搜索•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学术期刊•万方学位论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龙源期刊网•人民日报
常见外文数据库有:
•ScienceDirect•Web of knowledge平台(含SCIE,SSCI,AHCI,INSPEC,BCI等)•EBSCO总平台(含ASP,BSP,PsycInfo,PsycArticle,ERIC,Ebooks等)•SpringerLink Journals•JSTOR•SpringerLink Books•Reaxys•ERIC•ProQuest学位论文全文库•Oxford Journals•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Cambridge Journals
上述每一个数据库都有专属的特色,这些特色既有可能体现在学科或主题上,也有可能体现在文献年代上。科研工作者可以在图书馆的数据库介绍中了解和知晓不同数据库的文献特色,并在此基础上选择能够有效服务你当前研究领域或主题的特定数据库。
二、关键词和文献检索
有了这些数据库,仅仅表明你找到了蕴含你想要的文献的“矿山”,但具体的矿藏究竟在哪个具体位置,还需要进一步借助搜索工具来确定。在电子资源数据库中,一般都提供多种形式的检索方式,如“主题”“篇名”“关键词”“作者”“单位”,等等。任何一种检索方式都可以帮助你找到想要的文献或论文,究竟是用哪种检索方式,取决于你的检索需要或使用习惯。一般而言,“主题”和“关键词”是人们最常使用的检索方式,因为使用这两种检索方式可以搜索到尽可能多的与你研究领域或主题相关的论文。使用“关键词”检索方式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所检索到的论文“精准度”相对较高,因为每篇论文在发表时都标有关键词。像类似“作者”这样的检索方式的使用机会就很有限,除非我们事先就知道谁在该领域发表过论文,但往往很多时候我们是根本不知道的。为此,关键词的选择或确定就成为有效检索时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工作。
    何谓关键词?论文中的关键概念或术语、关键变量等就是关键词。在一篇论文中,一般会有3~5个关键词。我们在投稿时,杂志编辑一般会要求作者列出关键词。之所以这样做,其作用在于便于读者将来检索。由此看来,在投稿时,关键词很重要。如果关键词选择不当的话,将很有可能影响该论文将来的检索及引用率。那究竟该如何选择和确定关键词呢?
    假如我们想研究新高考背景下的大学自主招生这个问题的话,哪些词是关键词呢?依据这个题目,关键词应该是:新高考、大学、自主招生。如果没有“新高考”这个关键词,你查到的文献可能就包含新高考政策出台之前的讨论大学自主招生的文献;如果没有“大学”这个关键词的话,你有可能会查阅到高中自主招生的文献;如果你没有“自主招生”而只是“招生”这个关键词的话,你有可能查阅到既包含自主招生也包含非自主招生的文献。由此看来,关键词的最大作用在于有效地给你所需要的文献划定了边界,以帮助你少阅读一些与主题关系不太密切的论文。
     一个最简单的确定关键词的办法就是从论文的题目中析出。如《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这篇论文的关键词就是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当然,有时候也不能完全凭论文题目来确定,因为论文题目中可能只有一个重要概念或术语。以《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几个关系》这篇论文为例,该论文题目中的重要概念只有一个——供给侧。尽管如此,“供给侧”这个词组还不能作为关键词,因为这个概念最初来自经济学领域而不是教育学领域。如果直接将其用作关键词的话,我们将会搜索到很多经济学领域的论文。于是,为了更加准确,我们应该将“教育供给侧”作为关键词。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关键词呢?
    从论文题目中能析出吗?有些作者或读者可能会将“改革”这个词作为关键词,这样做合适吗?不合适,因为这个词不是专门术语且用途过于广泛。你可以试一下,如果以“改革”为关键词来检索的话,会得到怎样的检索结果。针对这个题目,另外的关键词就需要从论文中去挖掘和提炼。这时候的原则就是尽量去寻找那些与“教育供给侧”这个关键词有紧密联系的概念,如“有效供给”“结构性改革”等。
限于时间和精力,我们往往不可能阅读所检索到的上千篇论文。那如何精选我们最需要的论文呢?以中文文献为例,为了节约时间并基于当前大部分院校的论文评价要求,建议读者优先查阅、下载和阅读那些被列入有一定影响力的引文索引库中的期刊,如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即使如此,你也可能会遇到上百篇论文,时间还是很有限,怎么办?这时候建议你依据你所研究的主题缩小论文发表的时间,如近五年之内或三年之内。一般而言,后续的研究总是覆盖并反映之前的研究成果的。
三、文献综述的文本特点
顾名思义,文献综述既要有综合地叙述,也要有评论。初学者往往注重或容易做到叙述,但不一定能够综合。与此同时,初学者往往很难评论。初学者或在读研究生们看完若干文献后经常觉得很苦恼,因为感觉文献中的观点都是正确的,似乎找不出已有文献的问题或不足。于是,他们就撰写不出恰当的或有说服力的评论。概括起来,文献综述的文本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综合性。这是指要尽可能地把前人在某个研究领域的所有重要研究成果都要予以体现或呈现出来。切忌只是叙述或引用你认为正确、赞同或喜欢的观点,也切忌只是叙述或引用该领域某几个知名学者或某个学派的成果。当下有一种潜规则就是有些杂志社要求作者尽可能多地引用你欲投稿的某刊物上的论文,也有一些作者被要求要尽可能多地引用同一个研究机构其他同事的论文。有些时候,作者也会尽可能多地引用自己曾经发表过的论文。凡此种种,都与当前刊物或论文的评价规则有紧密关系。但是,这些做法都有可能会对综合性这一特点造成潜在的影响。
    二是代表性。代表性事实上是在综合性基础上的筛选。综合性尽管要求要尽可能囊括所有研究成果,但一篇综述的容量有限,因此就涉及到如何选择的问题。代表性就是要求去选择那些能对后续研究产生持续影响或起推动作用的观点或看法。最典型的就是有一定的学派传承的那类成果。遗憾的是,在我国的教育学研究领域,可称之为学派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更多的时候,人们更喜欢对同一个教育现象冠以不同的名词或概念重复讨论并视为创新性研究。一个概念不断得到学者们认识和理解的深化,其内涵最终得到不断丰富;一个教育现象在不同时代或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得到不同学者的多种解释或归因,等等,这些研究就具有持续影响。
关于文献评论,最重要的并不是要求你忠诚地说赞成。恰恰相反,你应该指出该领域研究或研究成果的下一步研究空间在哪里。一般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和寻找。
    一是概念的界定。某个概念可能在某作者当时撰文时是正确的,但随着时间推移以及人们理解的深入,概念本身的内涵或外延发生了变化。基于此,该作者文中建立在该概念基础上的判断和观点也随之有进一步研究或讨论的空间或必要。
二是自变量的变化。某论文实证研究发现,某教育现象Y在T年代主要受X1、X2和X3三个因素的影响。但现在到了T+5年代,有可能随着社会背景变化,其所受到的影响因素有增加或变化。这个假设就足以支持一项新的研究。与此同时,也就构成了文献评论的一个主要切入点。
三是样本局限。在教育类的实证研究中,即使再怎么完善或大型的抽样,总是存在着样本局限的某些缺陷。也就是说,总是存在着被遗漏的样本。而这恰恰就给了你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和机会。
四是研究方法或工具局限。尽管学者们之前普遍认为,某类特定的教育问题总是存在着某种相对而言较为恰当的研究方法,要么是质性研究,要么是量化研究。但现在随着教育现象复杂性的增加以及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并倾向于使用混合研究,即既使用质性也使用量化的研究方法来推动研究。由此,这就为我们创造和引出了难以估量的新课题或新命题。另外,研究工具如问卷、量表或试题等也会不断地得到改进或优化,这也会催生一批新的研究机会。
     当然,能够帮助我们寻找下一步研究空间的入口或线索还有很多,这里并未穷尽。有时候,有些论文会在结尾时自己报告或指出该领域或该论文的不足或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或议题。例如,王祖林曾直接在其文章中指出了我国大学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定性研究方法居多,学理探究不足,有关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具体操作技术、评估与监控方法、规划效能评估、基础理论与典型案例研究不足,尤其是发展规划与组织结构变革相结合的研究有待开拓”。
四、文献综述的结构
这里所说的结构是指一篇文献综述的文本结构,即段落结构。一般而言,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样式。
1.年代序列式结构
这种结构就是指将某领域的研究成果按照一定的年代顺序由远及近依次叙述。这种结构与历史教科书或著作中很类似。在每一个年代或时期,撰写者还会尽可能地总结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并分析其与特定时代之间的关系。或者说,会尽可能寻找和挖掘不同历史时代的特定影响因素。诸如教育理念、教育政策的演变等议题,人们会经常使用这种结构来安排综述。在教育史领域的研究论文中,这种结构样式也被经常采用。以柳靖和柳桢的《论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嬗变》一文为例,文章按年度顺序列举了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六个发展阶段的嬗变历程。文章的时间线索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中世纪,然后到18、19世纪,最后到达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样一种序列式发展。
2.学派发展式结构
这种结构就是指将某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某些学派代表性学者的观点为主要脉络依次分别叙述。这其中,会有可能产生多种微样式。既有并列式的,即学派A、B、C、D相对独立的叙述;也有交叉式或分叉式的,即学派A中衍生出了学派B,或是学派A和学派B的结合中生成了学派C等。以王帅的《当代西方主流教育领导理论新进展》一文为例,其在文章中列举了六类当代西方主流教育领导理论。[4]六类在时间上都同属于当代,但都是教育领导理论的主流代表。相互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是相对独立而存在的。但是,作者经过总结发现了教育领导理论发展所存在三个方面的特征。
3.货架问题式结构
这种结构就是指将某领域的研究成果归为某几个问题或议题并加以详细叙述。在这种结构中,问题或议题之间并不是没有一点逻辑关系,但有时候这种逻辑关系却很微弱。换句话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同姓家族的后代们之间的关系。由此,这类结构的综述在取材上就因人而异了。更多的时候,取材完全依赖于作者所关注的问题及其界限。以俞佳君的《以学习为中心的评价研究:理论与方法述评》一文为例,其把文章分为了概念内涵、逻辑基础、标准研究和方法研究四个部分。文章的四个部分其实只是作者研究需要,四个部分相互之间关系并没有任何显性的逻辑关系。如果你对该问题的其他方面感兴趣,你完全可以加入到你的研究之中。
上述不同结构并无优劣之分。究竟该采用哪种结构,事实上没有固定的原则或要求,这完全取决于你所研究的问题和文献的现状。可是,没有分类原则也没有逻辑地将若干研究者的成果依次引用或叙述出来的这种文献综述样式是最不可取的,但却也是当前最常见的。这种做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你为什么选取这些人的成果而不是那些人的成果?二是这些研究成果之间究竟有什么内在的关系呢?这种做法还有一个潜在风险就是会导致论文的查重率比较高。要知道,有些杂志或是研究机构对查重率都有一定的明文规定的。比较妥当的做法是,对于同一个议题,要依次表达出人们在该议题上的认识和变化过程。以辛涛等人的《教育测量理论新进展及发展趋势》一文为例,全文从理论和理论应用两个模块分别介绍了教育测量研究进展,在两个模块之下又分别介绍了多种理论的变化发展过程。
在语言上,最好的做法是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原作者的主要观点和主张,万不得已时才原句引用,如那些原作者提出的专门术语或概念等。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若干作者的共同或相近认识或主张概括在一起。一句话,最好的综述在语言上是用自己的话讲别人的观点。
文献综述结构的背后其实还隐藏着语言的逻辑关系问题。逻辑关系是否清晰是评价一篇论文质量的最基本标准之一。逻辑关系既体现在段与段的关系中,也存在于同一段落内的句与句的关系中。当你读完某篇论文后,你是不是觉得该文观点很多,议题也不少,但你很难用几句话概括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是你甚至不知道作者的论文到底在说什么(天哪!我怎么看不懂这篇论文?)。之所以如此,就是该论文的逻辑有问题了。
上述四个方面是撰写文献综述时必须要经历的,它实质上回答了文献“从哪里来”“如何寻找”“规范的文献应该是什么样子”等基本问题。当然,上述只是期望能够帮助初学者能对文献综述是什么以及怎么做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和感知。事实上,要撰写好一篇好的文献综述的话,还需要较长时间的练习和摸索。读过好的文献综述和撰写好的文献综述之间其实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尽管如此,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撰写一篇规范的甚或是好的文献综述在任何时候都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和“功夫”。

论文开题报告的逻辑结构怎么确定?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虽然研究生们接受了研究方法的训练,不缺乏开题报告的相关知识,但是真正让人满意的开题报告并不多。开题报告不仅要显示研究者所要研究的问题,还要揭示这些问题得以提出的依据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因此,撰写开题报告就不能满足于将开题报告(指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的表格式开题报告)诸表格逐一填满,而是要研究各项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其内在的逻辑路线去表达。

一、问题提出的逻辑

无论开题报告的第一部分要求陈述的具体内容有多大差异,它都内在地指向研究者要研究的问题。所谓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在理论或实践中存在但又还没有研究或没有得到彻底研究的问题,它主要指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现有的研究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或发现的新问题;②已有的研究还没有运用或运用得不够成熟的视角和方法;③研究者直觉地预感到可能成立的新观点(相当于研究假设)。

问题与问题是相互联系的,研究者可以从他人所提出的问题中生出新问题,因此研究者必须对相关文献加以研究(包括文献综述或文献述评,以下简称文献研究),找到其中所研究的问题。文献研究当然可以是对研究现状的把握,不过研究现状这一说法很容易给研究者以误导,似乎只要知道当前该领域的研究情况就可以了,其实并不尽然,因为问题从来都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如果不把握问题发展的历史,不仅难以理解当前正在研究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无法觉察问题的发展趋势,如果不以问题的发展趋势为前提的话就不可能提出具有前沿意义的问题来。强调对研究现状的把握,在很大意义上是因为当前的研究文献隐含着研究问题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事实上,许多研究文献在前言里或多或少地会对所研究的问题及其历史作简要叙述,如果研究者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的话,可以追溯出问题的形成与发展史,这就为接近前沿创造了基础,当然对前沿的接近不能没有跨年度研究文献的支持。如果研究者把前沿问题(或者自认为所提出的问题是新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就不能不把问题的形成历史纳入其视界之内,可见,历史意识对研究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强调研究现状,还有一个原因乃在于研究者不想把新问题作为研究重点,而是要谋求对已成共识的问题的解决,其重点已转移到了方法的研究上,这时长篇累犊地陈述问题的历史就不那么合适了。

方法与问题、方法与方法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就一般意义而言,如果不思考方法所对应的问题是什么,对方法的理解就不可能充分,也不可能创造出适合于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来。问题确实可以是方法上的问题,当研究者试图以一种新的视角、路径和策略去解决一个也许不能算是新的问题的时候,在做文献研究时可以侧重于对方法的形成史、各种方法被使用的条件、各种方法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方法。这样一来,对研究现状的把握虽然重点在于分析当前所使用的各种方法,但也涉及到这些方法的历史,而方法的历史又与问题的历史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来讲,在方法上提出问题往往涉及到问题与方法两个方面,特别对那些还没有充分明确,或者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的问题更是如此。简言之,只有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已明显成为该领域的研究者的共同问题时,才能把方法及其历史作为文献研究的重点。

把已有研究文献所呈现的观点(或结论)加以概述是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许多文献研究都把重点放在这个方面,但是,诸文献所呈现的观点与该文献所研究的问题、所运用的方法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没有对问题的梳理、没有对方法的分析,就不能对这些观点的正确性作出判断,可见,对研究文献所呈现的观点加以研究离不开对问题和方法的考察。当然,研究者可以将其侧重点放在对各种观点及其联系的分析上,虽然不同的文献所呈现的观点十分分散,由于这些文献所研究的问题大致相同或相近,它们的观点必然有着某种一致性,如果这些观点不具有一致性,这足以说明对这些观点加以研究的必要性,当然,各种观点也可能是对问题的不同侧面的回答,这也可以说明将这些观点相互补充,形成更具有综合性的观点的必要性。概言之,以诸文献所呈现的观点为基础去提出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可以表现在问题的澄清、方法的修正、新观点的生成上,当研究者把新观点的生成作为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就相当于提出了一种新的假设。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问题的提出所依据的是问题、方法与观点各自的发展历史以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内在逻辑。考虑到文献提要是围绕问题、方法与结论来陈述的,如果研究者能够认真研究文献提要的话,完成问题的提出这个任务是不那么困难的。

二、研究内容的展开逻辑

在研究生的开题报告里,课题的价值、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课题的创新性是分布在不同的位置上的①,其实,这些要素都包含在研究内容里。

研究内容是研究问题的具体化,通过问题的提出这一环节,研究者所提出的往往是一个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如果不能将其分解的话,也就难以使问题得到明确,就难以生成论文的提纲。论文提纲是研究内容最具体的表现,但它也是问题是否明确的重要标志。论文提纲一般以层级性标题来显示,但是其内在的逻辑乃是问题的层级结构,只有明确了问题的层级结构,才能确定论文的纲目,因此,研究者最好能够以疑问句的形态来表现其研究构思。在开题报告会上,如何表达要研究的问题、怎样解释这些问题、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并以某种能够理解的口头语言表达出来,才是研究生要重点思考的。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其实已在问题的提出中或多或少地得到了解决,这不仅是说,问题的提出要以一个问题作为其结果(不少开题报告都忽略了这一点,至少从形式上没有把这个问题以明显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且它是研究内容(即论文所涉及的全部问题的根据,具有提纲掣领的作用。只是因为这个问题过于粗糙而易与其他研究相混同,需要对其加以具体化,正是在这一具体化过程中生成了研究内容,研究内容所显现的是论文的问题域。关键问题其实是问题域中那些能够把其他问题联系起来的“关节”,抓住了这样的问题往往能够实现问题域的突破,可见,关键问题是由问题域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而非人为选择的结果,也不是研究者主观上认定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或重点问题。关键问题是非常具体的,从关键问题的选择中很容易考察研究者对问题的洞察力和研究的创新性,如果关键问题与研究所涉及的论题基本一致的话,完全可以用关键问题作为整个研究的问题,这样就能避免史学家严中平所说的“大题目,小文章”的偏向。

客观地说,一篇论文不可能解决问题域里的所有问题,甚至不可能彻底解决一个问题,而只能在一定的范围、程度和水平上获得解决,而这正是陈述研究目标时所要考虑的。研究目标就是对论文所涉及的问题范围、解决该范围内的每个问题所要达到的程度和水平加以限定。换言之,每个问题都应有相应的研究目标与之对应,以一两句话就能将研究目标交代清楚是不太可能的。遗憾的是,很少有研究生能够意识到这一点。造成这种研究目标意识缺乏的原因首先在于表格式开题报告在设计上过于简单,研究目标经常置于问题的提出之后,这其实相当于启发研究生要从所提出的问题上去思考研究目标,从逻辑上说,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样的设计很难把研究目标与具体的研究问题联系起来;还有一个原因在于研究生根本就不清楚研究目标是什么,不少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在开题报告中将“研究目标”描述成“教育目标”了。

课题的创新性是对研究进行的价值判断,而这显然与课题的研究意义是密切相关的,但是表格式开题报告将前者放在问题的提出里,而把后者放在研究内容里。本来,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方面对课题的研究作价值判断本身并没有多大的问题,但这种判断往往很容易泛化到没有边界的程度,因此而影响研究者对自身课题所具有的真实价值的认识。其实,对于一项研究来说,能够为人类知识提供一点新的成分、为人类实践提供一点新的启示就足以显示其意义了,在这个意义上,课题的研究意义甚至课题的研究目的与课题的创新性根本就是一回事,它们都是通过研究者所提出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假设表现出来的。

三、研究方法的构思逻辑

与问题的提出、研究内容相比,在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中,这个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对于许多研究生来说,似乎只要把各种研究方法罗列出来,至多对这些方法加一点解释就足够了。其实,研究方法与研究的问题是直接对应的,如果没有对问题的认真分析,研究方法又从何谈起呢?虽然许多研究方法有着比较广泛的适应性,但是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角度、路线、方式就不同,研究方法不仅仅与论文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由问题的提出来完成)相互对应,更重要的是要与研究内容中的具体问题基本对应(不一定一个问题对应一种方法,也不是一种方法对应一个问题),因此,正确的做法是首先对研究内容所涉及的问题加以归类,然后根据各类问题设计适合的研究方法。如果无法做到如此精细的话,至少也应该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所需要的研究方法作出讨论。

由于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对研究方法的构思就不能不涉及到研究的可行性、研究实施方案甚至研究工作计划等项目,把这项工作视为系统工程一点都不过分。但是,在研究生的开题报告里,实施方案被简化为资料的收集、资料的分析、论文的写作,而可行性报告则被描述成资料充分、时间充裕、导师强大、个人努力等等,不难看出,这些描述其意义相当有限。

研究的可行性首先要求对问题难度的判断,只有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才有谈及可行性的需要,我们之所以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困难,其根本原因在于还没有把问题搞清楚,还找不到问题的突破点在哪里,还缺乏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成熟的主客观条件,还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这样一来,研究的可行性应该从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力、问题解决的突破口的选择、解决问题的视角和路径的选择、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等方面去展开。特别需要指明的是,虽然研究生导师是专家,但是研究生也有自主选题的权利,如果研究生所选择的题目并不是导师的专攻领域的话,导师的强大未必就是决定研究可行性的关键因素。

研究的实施方案与工作计划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大区别,它们所要回答的问题都是怎样去研究问题,因此两者都不是按照时间来展开的,而是按照问题来展开的,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去解决作出交代,因此最好将研究内容里的问题按照由易而难的顺序加以排列,然后再分配相应的时间,一般来说,容易的问题所需要的时间比较少,而且应该先解决,然后再集中更多的时间用于解决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可见,研究时间的分配不是平均化的,更不是笼统地按照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撰写论文来安排的。

  1. 四.结语

目前,研究生的开题报告都以表格的形式来呈现,这种形式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由于表格内含的项目被分割符号分离开来,从表面看,每个项目都有自身的独立性,这样很容易忽略各项目之间的联系,对于许多研究生来说,似乎填好了表格所要求的项目,开题报告就算完成了;再加上研究生们以日常思维来理解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的可行性、研究实施方案、研究工作计划等‘”,在他们看来,开题报告似乎就是他们的学习计划或工作计划,因此而失去了开题报告的科学意义;更为艰难的是虽然在开题报告会上,导师们老是抱怨学生没有问题意识、题目太大、问题不明,但是研究生自己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其实,只要掌握了开题报告的内在逻辑,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概括地说,开题报告无非就是有依据地提出问题,对问题加以分析,谋划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研究生们坚持一切以问题为中心,就不难找到开题报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不难写出真正能够指导自己研究的开题报告来。

洋八股思维写学位论文

社会学家彭玉生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属于“范式研究”,“自从托马斯·库恩发表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我们认识到了范式及其变革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根据库恩的定义,范式指被学术共同体奉为标准的一系列普遍性规则、方法、概念及理论。”这种研究“都采用一种非常刻板、近乎迂腐的格式”。于是,他“将这种结构戏称为‘洋八股’”,据此,“提炼出‘洋八股’的一般结构。”即“经验社会科学研究的八个组成部分:问题、理论(文献)、假设、数据、测量、方法、发现和结论。”

硕士论文属于典型的“范式研究”,本文根据彭玉生提出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洋八股’规范”,并结合作者指导硕士研究生多年积累的经验,提出一种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硕士论文写作‘洋八股’规范”,以期能为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写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开题报告逻辑框架图

研究生是否掌握“硕士论文写作的‘洋八股’规范”是完成一篇合格硕士论文的关键。从硕士论文写作流程看,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而开题报告则是检验选题能否成立的首要环节。因此,一个好的开题报告必然包括上述“经验社会科学研究的八个组成部分”,据此逻辑,笔者结合多年来指导研究生的经验,提出“硕士论文写作‘洋八股’规范暨开题报告逻辑框架图”如下:

 实践证明,硕士论文写作可以“按图索骥”,即用此“可视化”的方法将被广大研究生视为“畏途”的论文写作过程简化为若干必须严格遵循的“机械步骤”,进而依此展开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的学术训练。下面对其写作步骤和研究机理作详细剖析。

二、选题标准及常见问题

 学术研究始于选题,选题就是选择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硕士论文写作‘洋八股’规范”的首要步骤是选题,选题有三大标准,现分述如下。

 1 选题标准之一:选题必须是“真问题”。

“真问题”必须符合逻辑和事实。劳凯生提出区别真假问题的几条经验:“我给真问题下了个定义:任何一个真问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逻辑上能自洽;第二,实践中能举证。凡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真问题,缺少任何一个条件则是假问题。所谓逻辑上能自洽,就是指能成一家之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这是很高的标准,它要求立论要公允,材料要翔实,理论不能有破绽,逻辑不能有错误。而所谓实践中能举证,就是说在生活中可以找到例证,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而不是天方夜谭,不是谎言谬见。”

2 选题标准之二:选题必须是“好问题”。

彭玉生指出:“问题是一项研究的灵魂。”“一个好问题往往比正确的答案更加重要。”如何确定“好问题”?他提出四个评判原则:

“1.具体。经验问题应该明确而具体,切忌空泛,以小见大远胜于虎头蛇尾。”

“2.集中。专注于一个研究问题,或者彼此相关的一组问题。当一篇文章问多个问题时,这些问题应该围绕同一个理论轴心,而不是同一个现象或事物。”

“3.原创性。原创诚然可贵,却是真金难求。研究新现象往往能提出新问题,但新现象本身的独特或罕见性未必是创新。用新资料研究老问题尽管有价值但绝不是创新,而对一些老话题或普通现象以崭新的视角提出研究问题则可能具有独创性。”

“4.意义。这一标准包括语义上的意义和理论意义。语义上有意义的基本要求是研究问题要符合逻辑、符合事实,不应是假问题。”“学术研究特别强调理论意义,即理论缘由。每一个好的经验问题背后,都有一个理论问题。……判断理论意义不仅需要学者的理论功底,并且必须是学术界认可。定义重要概念、提出重要问题要比做回归分析困难得多。对大部分研究者而言,只能通过文献分析来证明自己的研究问题有理论意义。”

3 选题标准之三:选题必须是“专业问题”。

 何谓专业标准?即一个选题必须在该研究生所攻读的专业范畴之内,必须是本专业公认的研究问题。此标准如何确定?首先要以国务院学位委和教育部制定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为准;其次,要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和教育部为各个一级学科及下辖二级学科规定的“学科概况”和“学科研究范围”为论文选题的唯一依据———这是学位论文不能逾越之规矩。通常而言,硕士论文选题的专业标准较易把握,研究生只需要认真阅读国务院学位委和教育部有关文件即可。

一个既“真”又“好”且符合“专业标准”的硕士论文选题往往有两个来源。首先,源自学术史。好的选题应该曾经是或者目前是学术界研究热点,产生重大影响,有继续研究的价值。研究生特别要关注相关学术领域“研究述评”类的文献,它们非常有价值。其次,好的选题应该源于社会实践且能够抽象为学术问题。这种抽象是学理性抽象,即可以运用某种学术理论来解读。一项社会实践若不能运用学术理论抽象之升华之,则无学术研究价值。

 总而言之,好的硕士论文首先好在选题,而差的硕士论文其主要问题也往往出在选题(见表1)。

这里再强调一下,学术研究的选题必须是真问题,若不考虑专业标准只考虑问题标准,还必须遵循:事实原则、逻辑原则和学理原则。事实原则在许多时候近乎常识,譬如,常识告诉我们:围绕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而产生的种种“问题”绝不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而更有可能是:城镇的接纳能力不足和他们父母安居乐业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种种问题。也就是说:针对这些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得好坏与否并不能解决围绕他们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因此,论文选题,“辑原则与事实原则密切关联,不符合事实和常理的所谓研究选题也一定不符合逻辑。

选题问题解决之后,硕士论文写作便进入至关重要的开题报告环节,它决定着论文的成败。

三、开题报告七步骤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论证选题的合理性,依此对即将展开的研究进行符合“事实原则”、“逻辑原则”和“学理原则”的介绍。通过答辩的开题报告自然构成硕士论文的“前言”部分。开题报告的结构是在特定问题引导下,依照研究逻辑而展开的七个部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论证思路前后呼应,论据旁征博引,充分阐述选题的合理性,即一项研究既重要,又必要,而且可行。现分述其写作要领。

1.问题的缘起和概念界定

“问题的缘起”即问题的来龙去脉,这是开题报告的“面子”,决定了给评委的第一印象。依照经验,一份篇幅在1.5-2万字之间的开题报告,“问题的缘起”部分以1500字左右为佳,而且,开篇必须开宗明义用一句话点题,之后再旁征博引,阐明研究的充分理由:欲解决何种问题?即使问题的表象可能是一类现实问题,但必须可以抽象到学术层面进行探讨。做不到这一点,硕士论文将缺乏学理支撑和学术价值而沦为“问题-对策型的工作总结”,这肯定不符合学位论文的要求。

判断此部分写作是否达标的基本要求是:有无充分引用学术圈公认的权威论证来证明自己的选题具有学理价值和研究必要。所谓学理价值是判断一项研究有无学术意义的唯一标准。它指:“一项学术研究要符合该领域学术共同体所遵循的学术习惯和学术标准。这就意味着:学术研究就是学理研究或范式研究。何谓范式?库恩认为,范式是指在某一学科内被人们所共同接受、使用并作为交流思想的共同的一套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其本义是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同理,劳凯生认为,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也有自己的一套常态要素,比如公认的概念范畴、理论逻辑,以及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学术共同体成员的学术工作起着一种定向和规范的作用。因此我借用‘范式’一词来描述社会科学所具有的这一特征。范式就像是一把尺子,因为它能区别出内行和外行、专业和非专业。我们常说‘隔行如隔山’,什么是“行”?它是用‘范式’来界定的。”如前所述,一个既“真”又“好”且符合“专业方向”的硕士论文选题要么源于学术史,要么源自社会实践且能够抽象为学术问题,肯定有研究的必要。

“问题缘起”之后是“概念界定”,界定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一篇好的硕士论文所涉及的核心概念暨论文关键词以3-5个为宜。概念多于5个将产生非常复杂的逻辑关系致使研究篇幅巨大而难以驾驭。如果所涉及的概念非原创,则简要介绍学界的权威研究及定义,最后根据自己的研究选择其一。如果选题所涉及的概念系独创的新概念——这往往是学术创新的起点而成为优秀硕士研究生追求的目标,那么对原创概念的科学定义将成为整个研究的重中之重,必须通过深入整理学术史方能推陈出新、自圆其说。

2.文献综述及其总结引申

这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起点和唯一依据,也是研判硕士论文质量高低的标准。彭玉生认为,“文献综述指对与中心问题有关的文献进行分析和综合。尤其是对年轻学者而言,这部分往往是研究中最难而且最耗时间的部分。”他总结出“文献综述有三个功能:澄清贡献,提供理论框架,提出理论缘由。”功能一在于“能够勾勒出研究领域的前沿阵地,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哪些是新观点、新理论、或新资料,哪些是现有的,哪些是我们的新贡献。”功能二在于“寻找理论视角是文献综述最重要的功用。理论有时能让我们对习以为常的事实产生新视角,加深对理所当然事件的理解,令人耳目一新。”“功用三:提供理论缘由。如果能做到以上两点,理论缘由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果研究者能够在文献中形成自己的问题,并将自己的研究与重要理论联系起来,那么已经证明了研究的意义。”

“文献综述反映研究者对所研究领域文献的掌握程度和理论思维能力。”好的文献综述具有五大特点,“前沿性,紧跟学术前沿”;“覆盖性,涵盖所有重要文献”;“相关性,回顾与本研究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文献”;“分析而不是堆砌文献”;“连贯性,暨自始至终围绕一条主线,为作者的思路服务,一步一步推演出研究假设。”总之,文献综述不能只罗列文献篇名而不做评析,要归纳、整理、分类、分析、厘清、评析、批判、扬弃前人的研究,从中找到自己所欲研究选题的根据和新的突破口。

最后,必须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以引申出论文选题。这是画龙点睛之笔,但往往被研究生所忽略,他们忘记了文献综述的目的是:“抛玉引玉”而非“抛砖引玉”,这是因为,首先,文献综述是通过回顾和分析前人研究成果为自己即将进行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研究依据。因此,纳入综述范围的文献必须足够权威。这里的权威有两个标准,一是研究者标准,即成果出自学界公认的名家大师或者有影响力的学者;二是出版物标准,即成果源于学界权威期刊或权威著作。其次,在充分综述权威文献后,研究者一定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和引申:“在前人的基础上,我的研究有无可供拓展的空间?我有什么新的发现?欲研究或者解决什么新的问题?亦或要针对什么问题进行某种新的探索”等等,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进步,合乎逻辑地破题,推出自己的研究选题,这些学术发现才是文献综述的点睛之笔,也为研究的后续拓展预留了伏笔。

3.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是指一项研究欲解决的问题,无问题则无研究,研究目的围绕问题展开,呼应前文“问题的缘起”,使得论文的逻辑结构自始至终紧凑严密并层层递进。问题既可以是学术问题也可以是现实问题,但后者必须能够引申到学术层面,具有学术价值。无法抽象到学术层面的现实问题不是学术研究要考虑的问题,这是由学术研究的学理性所决定的。

研究的意义指学理意义或理论意义,通常与学术史上的某个问题相关联。一项研究有无理论意义,不是作者自说自话决定的,而必须通过整理学术史旁征博引证明之。关于研究的现实意义,它通常和社会生活中某种现实问题有关。当然,这种问题必须可以进行学术讨论。

研究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工具,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宏观、中观和微观。宏观为哲学层面的方法,中观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诸多方法,微观为具体的、操作层面的方法。在硕士论文写作中,研究方法的选择只限于中观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方法不需要说明,否则会贻笑大方。譬如,“本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云云,这属于正确的废话。中观层面的方法众多,研究者无非是选择一种与自己研究选题相匹配的方法,譬如: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地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等,不一而足,这属于中规中矩的研究。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最值得赞赏的做法是,选择一个微观方法即操作层面的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实用工具,这是硕士论文最容易达成的创新,可称之为“新瓶装旧酒”式的创新,即运用新方法研究老问题、老现象。

总之,社会科学各学科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现状给研究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研究方法。硕士研究生应树立起“跨学科”研究的意识,不仅注重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的“跨界”研究,而且要勇于应用新理论、新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进行“跨界”研究。

4.研究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硕士论文研究的难点可能出现在多个地方。一是与研究所涉及的核心概念有关、与由一组核心概念依照其内在逻辑关联而展开形成某个问题有关。二是因选取特定的研究方法后带来的困难,如:方法的运用、研究数据的获取等等。但是,克服困难的同时,往往意味着某种“创新”或突破。对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而言,完成合格的硕士论文是首要目标。因此,创新只是或然即“可能创新”,而不是必然追求。因质和量的区别,除了前述“新瓶装旧酒”式的创新,还有“新瓶装新酒”式的更大创新。这种创新难能可贵,在硕士研究生中属于百里挑一,因为作者尝试运用新理论研究新问题/现象,具有原创价值。

5.研究思路和研究的基本框架

研究思路应围绕研究主题/内容合乎逻辑地展开,它相当于工程师的“设计蓝图”。在理工科研究领域,相当于“工艺路线”、“实验方法与步骤”。以本文为例,研究思路(写作思路)就是开篇提出的“硕士论文写作‘洋八股’规范暨开题报告逻辑框架图”,它是本文展开的唯一依据。在社会科学领域,如果研究者能够自如地运用一个“可视化”的“逻辑框架图”来清晰描述一项研究所涉及的概念/对象间可能错综复杂的关系,那么,这项研究在逻辑上一定是自洽的、问题意识一定是突出的。

一个逻辑自洽的研究思路是构建研究基本框架的基础,它构成论文的章、节、目结构。硕士论文目录结构必须遵循:一是分“章节目”三层次;二是论文标题所涉的关键概念一定要贯穿在“章”的标题中并以不同的观察视角呈现出来,即一项好的研究一定是围绕论文选题所涉核心概念层层展开的,如同“剥洋葱”一般。做不到这一点,研究的逻辑就是散乱的,研究就无法推进。

6.写作计划

这部分涉及时间分配、任务分解。当开题报告前5步都顺利完成后,制定写作计划则非常容易。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列在开题报告和正式论文文末,它非常考验研究者的“学术品味”,决定着论文质量的高低。有“学术品位”参考文献有三大特征,一是权威性,如前所述,表现为文献作者的权威性和文献本身的权威性。二是文献数量较多,数量决定质量自有其道理。在评委眼里,一篇只罗列一二十份参考文献的硕士论文和一篇拥有七八十份参考文献的硕士论文相比,学术份量立判高下。三是科学分类,这也是判断研究者文献整理水平的一个标志。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例,科学的分类通常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央文件和领导人重要讲话;中文专著;中文译著;期刊论文/会议论文(论文集);学位论文;外文文献(专著、论文);网络文献等等。

总之,硕士论文属于典型的“范式研究”,通过构建“硕士论文写作‘洋八股’规范暨开题报告逻辑框架图”,可以将硕士论文的写作流程“可视化”为若干必须严格遵循的“机械步骤”,以此对研究生展开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的学术训练,能够有效提升硕士学位论文质量。


免费下载 ×

下载APP,支持永久资源免费下载

下载APP 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请用电脑打开本网页,即可以免费获取你想要的了。
扫描加我微信 ×

演示

×
登录 ×


下载 ×
论文助手网
论文助手,最开放的学术期刊平台
							 
回复
来来来,吐槽点啥吧

作者联系方式

×

向作者索要->